在黨家街道如康家園的活動室內,面粉的麥香與歡聲笑語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面。一場別開生面的手工花饃技能培訓在這里溫情開展,為殘障朋友們搭建起一個學習技藝、交流互動、收獲自信的暖心平臺。
一、面團揉轉間,非遺技藝“活”起來
活動現(xiàn)場,專業(yè)老師身著整潔的白色工裝,耐心地向大家演示花饃制作的每一個步驟:從面團的揉制、搓條,到造型的捏塑、點綴,老師將傳統(tǒng)花饃技藝的精髓拆解成通俗易懂的操作要領。
殘障朋友們或專注聆聽,或親手嘗試,當一個個看似普通的面團在指尖被賦予生命——有的變成憨態(tài)可掬的小動物,有的化作精巧別致的花朵,大家紛紛舉起自己的作品,口罩也掩不住眼中的喜悅與自豪。桌上的托盤里,擺滿了形態(tài)各異的花饃雛形,每一個都凝聚著大家的巧思與努力,更承載著對傳統(tǒng)民俗技藝的敬畏與熱愛。
二、愛心陪伴中,互助暖流“涌”起來
現(xiàn)場還有不少穿著紅色志愿馬甲的愛心人士,他們或在一旁協(xié)助殘障朋友調整面團形狀,或輕聲鼓勵大家大膽創(chuàng)作?!澳@個花瓣捏得真像!”“別著急,咱們慢慢揉,一定能做出漂亮的花饃!”一句句暖心的話語,一次次耐心的協(xié)助,讓整個培訓現(xiàn)場充滿了家的溫馨。
這種“殘健共融”的場景,正是如康家園的初心所在——通過技能培訓、文化活動,打破隔閡,讓殘障朋友在互動中感受到社會的關愛,也讓志愿者們在付出中收獲感動。
三、技能賦能時,成長自信“立”起來
手工花饃培訓不僅僅是一次技藝教學,更是一場賦能成長的實踐。對殘障朋友而言,掌握一門手藝,不僅能豐富精神文化生活,更能增強自我價值感??粗约河H手制作的花饃從無到有,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成就感:“原來我也能做出這么好看的東西!”
如康家園通過這類特色培訓,為殘障朋友打開了一扇通往技能提升、社會參與的大門,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,在實踐中自信,逐步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的認同與社會角色的融入。
一揉一捏,是傳統(tǒng)技藝的傳承;一教一學,是愛心善意的傳遞;一思一創(chuàng),是自我價值的彰顯。黨家街道如康家園的手工花饃技能培訓,以面團為媒介,以愛心為紐帶,將非遺文化、社會關愛與殘障朋友的成長緊緊相連,在指尖的藝術里,繪就了一幅溫暖且充滿希望的共融畫卷。相信在這樣的陪伴與賦能下,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如康家園的沃土上,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之花。
(供稿單位:濟南市市中區(qū)天工宜居養(yǎng)老服務中心 馬慶盈)
編輯:李新茹
審核:鐘德旺
1、凡本網(wǎng)專稿均屬于感知山東網(wǎng)所有,轉載請注明來源及感知山東網(wǎng)的作者姓名。
2、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×××(非感知山東網(wǎng))”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后盡快處理。
3、因使用感知山東網(wǎng)而導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約毀壞、誹謗、版權或知識產(chǎn)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,感知山東網(wǎng)概不負責,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
4、一切網(wǎng)民在進入感知山東網(wǎng)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(jīng)仔細閱讀過《網(wǎng)站聲明》并完全同意。